觀察:在智慧城市中的身份識別技術
城市的發展軌跡可以歸結為:鄉鎮-工業城市-信息化城市-智慧城市。隨著工業化城市對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約束,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視野聚焦在智慧城市上。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希望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豐富城市概念。由此,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識別技術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從技術層面上講,智慧城市的實現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識別技術等融合應用于社會服務領域。筆者看來,識別技術是智慧城市的普及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什么是識別技術?
識別技術的應用范圍很廣,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便是手機、電腦的解鎖功能。隨著2011年4月摩托羅拉ME860上市,指紋識別技術便真正走進了消費級市場,這也代表著識別技術登上了城市信息化的歷史舞臺。
到底什么才是識別技術?簡單點說,就是利用你自己的生物特征做密碼,比如你的指紋、語音、視網膜(虹膜)、面部細節甚至是步態等特征。這些都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相比于數字密碼,識別技術更加安全便捷。
未來智慧城市所應用的識別技術,是結合了指紋識別、面部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等多種技術的綜合體。你生物特征就是你的身體信息,物聯網覆蓋在城市,個人身份信息將作為一個要素,存儲于云端,流通在物聯網中。
指紋識別和面部識別我們這里不多介紹了,這里講一下步態識別技術。步態識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被開發者重視,是指根據人走路的方式,來識別個人身份的方法。采集信息一般首先通過監控攝像機采集人的步態,然后將數據模型儲存,最后將新采集的模型于數據庫中的數據模型對比,最終確定是否為當前人。
當然,識別技術還面臨著相當一部分挑戰。拿語音識別技術來說,實時響應取決于設備的網絡功能,網絡連接和麥克風。當用戶提供語音命令時,移動應用必須與服務器交互以將語音數據轉換為文本。一旦文本被轉換并發送回設備,它就是動作可執行的,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延遲可能是影響信息傳輸的關鍵因素。
其實將識別技術作為智慧城市第一步這么觀點是有爭議的,云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物聯網的流通能力都可以作為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但是我還是堅持選擇了識別技術,為什么?
第一,人是城市生態的主體。城市系統是由人類與周圍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網絡結構。人類是城市的建造者,人類也是技術的開發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應用普及識別技術,可在最短時間內讓生活更加簡便化。
第二,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是人。近年來,無論是智慧機場、智慧交通還是數字政府等項目的推進,最終的作用對象都是人。技術的落實,如果連主體都無法識別,那么這項技術都將難以推行下去。所以,基于主體的識別技術,才是智慧城市前進的第一步。
一般情況下,在智慧城市中,身份識別技術可廣泛應用于交通、檔案、社會保險、醫療等公民私人領域,城市是人的聚集和交流的產物,實現智慧城市,還需靠個體的配合。
智慧城市的實現,依賴于多種技術結合
無線行業正朝著5G技術不可阻擋地前進。這一趨勢讓更多的城市規劃者和各類技術供應商越來越關注城市的智慧化進程。智慧城市將依賴無處不在的寬帶連接來支持一系列關鍵服務。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架構。在萬物互聯的世界中,數據文件的流通渠道相互聯結,人們可以隨意篩選自己想得到的信息并作用于顯示工作。
未來的智能電網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機遇,這些都可以通過云計算來解決。例如,動態能源定價,即將潛在的峰值需求轉移到能源價格較低時的不同時間,來自不同來源的異構數據的一致性?;谠频钠脚_將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網絡復雜性,提供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智能電網和智慧城市服務應用可以在私有云、社區云或者混合云等多種方式部署。
總結
剖開身份識別技術,我們才發現,智慧城市最終作用的主體是人,也將服務于人。身份識別技術,只是智慧城市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