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遭遇5座大山:不搬掉,將會成為獨角戲
智慧農業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未來全球農業發展的方向。
根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慧農業快速發展,規模接近700億美元。
現代信息技術在與傳統產業的場景融合,特別是伴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之后,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業態,就是智慧農業。而且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市場空間是非常大的。
根據數據顯示,早在2013年,我國智慧農業的產業規模已達到4000億元,僅以應用(硬件和網絡平臺以及服務)為基礎的智慧農業市場就有望在2022年達到184.5億美元的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13.8%。
目前,智慧農業技術已經應用到溫室植物種植、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諸多領域。在生產管理端口,智慧農業的運用程度超過90%以上。
到底什么是智慧農業?
從相關文獻和媒體中看到,“智慧農業”是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方式,它與科學的管理制度相結合,讓多種信息技術在農業中實現綜合、全面的應用,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從廣泛意義上講,智慧農業還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內容。
另外,中國智慧農業起步晚于美國,中國的智慧農業是政策推動型。而美國的“智慧農業”是互聯網從消費互聯網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直接產物,同時也是市場競爭及產業自身可持續、高水平發展的現實需求。
20世紀80年代,美國率先提出“精確農業”的構想并在此后多年的實踐中成為“精確農業”績效最好的國家,這為“智慧農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如今,美國利用物聯網科技開展“智慧農業”生產的水平世界領先,帶動農業產業鏈條實現了全新變革。
而中國智慧農業受技術、農業規劃化、土地分散、農民意識等因素制約,導致中國智慧農業發展非常緩慢。同時,中國智慧農業面臨著5座大山,如果不能移除只能成為中國農業的獨角戲。
1、人才嚴重不足
其中,中國智慧農業人才沒有專門的院校,無論是技術、還是經營、管理上,智慧農業人才都來自實踐,或者說是自學體系。
而,智慧農業的技術人才又是重中之重。沒有一流的人才,中國的智慧農業只能跟著國外屁股后面跑。
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
2、數據分散
智慧農業中的數據被稱作大腦。但90%以上的中國智慧農業企業數據來源自身的收集及摸索,而又因處于競爭需求,共享這些數據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中國地大物博,數據來源有特別分散,即使國家層面出手,這些數據集中也非常困難。
但國美智慧農業的發達源自數據的掌握和運用。據了解,美國有100多個信息收集處,每天匯總分析并發布全美各類農業信息;大量農業基礎數據是公開的資源,行業壁壘低,加之農場主對技術服務尤其對基于大數據的決策支持的迫切需求,使大數據公司層出不窮且呈蓬勃發展之勢。
3、群眾基礎薄弱
中國智慧農業服務的對象還是農民。然而中國農民的新技術認知或者互聯網的認知還是非常有限。
據了解,中國8億多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學及以下占38%。
同時,現有的全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28.8%、農村網民達1.78億人,而這些農村網民還包括外出的農民工。
可想而知,智慧農業服務群體認知跟不上,智慧農業的應用或推進都會有難度,或者說需要時間。
4、土地不集中
中國小農戶的數據達2.6億,而且這些小農民的擁有土地的面積基本上是50畝以內,土地集中化程度低。
這就導致中國農業規?;a不集中或者不足。導致勞動力轉移困難,土地流轉的不流暢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阻礙了智慧農業發展速度。因此,推動土地流轉成問題關鍵。建議增加農民就業渠道,大部分農民進入二三產業,剩余部分農民從事一產生產。流轉的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為規?;?、標準化生產奠定基礎。
數據顯示,美國目前大大小小有大概220萬個農場,農場越大,專業化越高,而大農場所從事的就是商品化生產,專業化程度高、機械使用率、勞動生產率高,規模也就越大。
5、農業科技公司弱小
中國農業科技公司實力和影響力不及國外。2010年以前,美國就已經有了4家農業科技公司,2012-2013年,美國農業科技公司有8家。根據調查的結果,中國直到2015年才陸續出現了一些農業科技公司。
同時,美國農業科技公司已經形成的產業化發展,而中國農業科技公司還在生存線上掙扎。雖然,有資本看好農業科技公司,但中國農業科技公司的話語權很弱。
以上5點是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的瓶頸,也是突破點。但近幾年國家在智慧農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會提及發展智慧農業等關鍵信息。
未來,中國智慧農業發展又會呈現3個趨勢:
趨勢一、硬件運用成為主流
這是受中國土地流轉的限制,中國農業科技公司將會賣服務變成賣硬件。2.6億的小農戶都需要智慧農業的科技產品來提升種養生產管理水平。
因此,智慧農業的硬件會成為火爆的產品需求。
趨勢二、龍頭企業成為主導
隨著京東、阿里、蘇寧、百果園、聯想集團等企業的布局農業,這些互聯網或者產業巨頭入局農業后,為中國農業帶來先進的技術經驗和理念。
同時,這些互聯網大佬紛紛與農業龍頭合作,形成智慧農業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趨勢三、產業程度增強
當前,中國智慧農業應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解決某一個問題,比如:溯源問題、降低成本問題、土地使用效率問題。
隨著資本、互聯網大佬的入局后,智慧農業將會從前端延伸至整個產業鏈,幫助整個產業優化、重塑。
最后,總結一下,智慧農業已經成為中國農業新業態。隨著政策支持、土地流轉加速、農民工返鄉,下一個十年,智慧農業將會成為中國農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