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將改變教育生態
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普及應用沖擊著各個領域,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勢不可擋。近幾年,各地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開展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人工智能與教育的這種融合一定會改變現在的教育,包括課堂形式、教學方式等方方面面。
首先,人工智能取代了簡單重復的教學工作。在教育領域,教學過程中諸如作業和考試設置及批改等重復性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F今出現的很多智能教學系統或線上評測系統,就將老師們從這些簡單而重復的大量作業評測中解放出來。此外,利用線上系統進行評測,不但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測,還能基于所積累的評測數據精準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其次,人工智能提升了教學組織的效率。人工智能的興起,改變了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使得評價的自動化、及時化成為可能。相比于傳統教學通常需要教師設置作業和考試來評價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提供更加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比如,應用面部表情識別及語音情緒識別等技術感知學習者上課時的情感變化,判斷學習者對當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判斷學習者對教師授課風格的喜好程度,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師,為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提供可靠依據,從而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組織效率。此外,在“人工智能教育”時代,教師可以通過人機協作來輔助課堂組織,從而進一步實現高效教學。
再其次,人工智能改變了師生的互動模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課堂變得更加智慧,通過在原始課堂中加入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之間的多維互動,實現了從傳統灌輸模式到即時交互模式的轉換,完全改變了師生的互動模式。比如,依賴于體感交互、3D、AR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教育,可以將傳統教育方式無法直接感知、體驗、實踐的課程知識,通過接近真實的三維場景呈現出來,真正實現了“玩中學,學中玩”,從而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最后,人工智能促成了個性化教育。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同一性,所以很難針對學生的個體特征開展個性化指導。而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實現了課堂的翻轉,將教學中心重新轉移至學生,也就使得課堂逐漸走向多樣化。借助人工智能,教育可望擺脫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學步驟、同樣的學習內容、同樣的考試和學生們齊步走的不合理現實,真正促成個性化教育。
另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改革還會使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教師角色的重新定義是實現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從而會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生態。國外曾對不同職業的可替代性進行排序,有些職業的可替代程度為90%,有些職業的可替代程度為60%,教育最難被替代,被替代程度只有0.4%。 這一方面說明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教師在教育中確實有獨特的需求和功能(尤其是對人工智能發展的作用),不能簡單地被人工制造的機器所替代。雖然教師很難被替代,但隨著人工智能的到來,教師的職能必將發生重大變化。
當智能機器真正能夠如同智能助理,實現人的個性化需求時,教師隊伍的變革將會是另一番景象。那時教師將不再是難以替代,也許很多都要被替代。當然這個替代不是絕對的,不可能拋棄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人機結合將會是迎接智能時代領域最普遍的形式,人機結合的教育將可能是最普遍的教育形式。
- 上一條疫情形勢下企業如何自救
- 下一條告別實體屏幕——全息投影技術